1949年,张爱萍想让林遵当海军司令,刘伯承:那还是人民海军吗?
“建海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你们陆军只要会放枪就行,不需要多少文化。可是海军就不同了,没有文化是不可能当海军的。”
“可是……”
南京某府邸内,张爱萍正与一位原国民党高级官员谈话。
他此次前来是为了请教如何建设一支海军队伍,但话刚出口便遭到否认,两人之间的气氛顿时变得剑拔弩张起来。
这位原国民党高级官员名叫林遵,是一位富有个性的海军专家,面对张爱萍希望得到帮助的邀请,林遵无情地选择地选择了拒绝。
为什么林遵不愿意帮助张爱萍呢?其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。
旱鸭子当上了海军司令员
1949年,蒋介石渴望独裁大陆的美梦,随着解放战争的结束而破碎。
展开剩余93%但是在逃离大陆之际,蒋介石为了限制我军的发展,不仅带走了大量的黄金储备与军事装备,还将生产工厂全部破坏,生怕解放军造出海上舰队追击他们。
正如国民党海军总司令桂永清曾经愤怒地说道:“共产党要想建立海军,简直是痴人说梦,我们留给共产党的只能是一堆废铁。”
我国近代常年饱受海外列强的侵袭,漫长的战争将华夏大地焚烧得满目疮痍,所以桂永清说出这句话也并非纸上谈兵。
包括他在内的诸多国民党将士,都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重返大陆,解放军能不能培养出海上力量是计划的关键。
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宝贵的和平,但在和平的背后也留下了许多问题。
恢复生产是要紧事,可军事方面也绝不能懈怠,毛主席坚定了“落后就要挨打”的思想,国民党这块心头大患一日不除,这份难得的和平不知在什么时候可能又会被打破。
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,党中央决定了必须迅速组建一批海上力量。
这一任务交到了陈毅手上,而陈毅在心中很快就有了人选,那就是参与过渡江战役的张爱萍。
渡江战役是老百姓们用小船划出来的胜利,当时蒋介石凭借装备优势在长江上下布置了百余艘舰艇,构成了国民党的第一道长江防线,给我军渡江带来了极大的威胁。
不少战士渡江到一半就被击沉,想要攻上岸更是难上加难。
好在老百姓们积极配合我军造船,仅仅用一月时间便造出了9000余艘各式各样的木船,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埋下了重要伏笔。
陈毅相信,参与过渡江战役的张爱萍,一定可以深刻领会组建海军力量的重要性。
所以陈毅在给张爱萍交代任务的时候,严肃地对张爱萍表示,东北地区即将成立一支空军队伍,这是我国首批空中力量。
但更为困难的是,中央还打算在华东军区成立一批海军队伍,这是保卫祖国边界的重要防线。
张爱萍听后十分欣喜,由心而发地说道:“我举双手赞成成立海军,这是势在必行的事情!”
陈毅点了点头,传达了中央要将这个任务交给张爱萍的决定,张爱萍顿时露出了困惑的表情。
倒不是不愿意领取任务,而是因为他是陆军出身,也没有什么文化,更是一个旱鸭子,哪里懂得什么叫做海上作战呢?
这个任务交给自己未免有些不太妥当了。
张爱萍的困惑不难理解,我党军队的发展是从陆军开始的,这是因为我党缺少人才以及武装能力。
在土地改革期间以及抗日战争期间,游击战是我党主要的进攻策略,面临日军侵袭与国民党之间的内战,哪里还有什么时间去发展海军力量呢?
所以不只张爱萍不懂得海战知识,党中央大部分将士也是一头雾水。
陈毅很快便明白了张爱萍心中的不安,耐心地劝导着他。
建设一支队伍最重要的,是谁领导,顽强的意志力才是共产党人的特色:“不会就学嘛!海军也是能干的人学的,这是历史逼着我们去干的,而且非干好不可。要你去干,是党中央对你的信任,你是合适的人选!”
这番话给了张爱萍很大的鼓舞,他毅然决然地接下了这个任务。
4月23日,在江苏泰州城郊白马庙的偏远乡下,张爱萍轰轰烈烈地召开了华东海军成立大会,这一天也成了我国后来的海军纪念日。
渡江起义的海军专家林遵
口号喊得虽然响,但大家对海军的认识仍然停留在,有船,会游泳的层面上。
为了克服这个困难,张爱萍意识到自己必须找到几个得力帮手,而在原国民党的队伍中就有不少海军出身的军人。
海军相对于陆军而言更加复杂,不仅仅要掌握海上作战的技巧,同时也要具备陆、空作战的相关知识。
原国民党之所以可以建设起一支庞大的海军队伍,是因为有美国人的帮助,而我党只能从零开始。
考虑到海军对全能性的要求,张爱萍决定从原国民军中挑选人才。
这些人将成为海军队伍的引领力量,张爱萍需要他们的知识与经验,只有找到方向他们才能有目标。
为此,张爱萍提出了33字方针,成立了“登记国民党海军人员办事处”,向天下广发英雄帖,号召所有人参与到海军队伍建设当中。
他不仅仅是作为个人发言,更是作为海军代表发言,他展现出的宽广胸襟,很快就吸引到了不少原国民海军的加入,海军队伍的人数得以迅速发展。
但是这也为张爱萍带来了新的问题,人多了是好事,可是他们应该怎么训练呢?不
少原国民海军虽然懂得如何操作舰艇装备,但是他们不是专家,对操作原理一概不知,这绝非长久之计。
管好队伍是一件大事,张爱萍打听到了国民党曾经的海军第二舰队司令,林遵。
他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侄孙,从军前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,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。
在渡江战役中被蒋介石委以重任,驻防长江地区,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海军将领。
但林遵并不是我党的敌人,而是我党的好帮手。
因为林遵非常厌恶国民党黑白颠倒的工作氛围,所以在国民党任职期间一直抱着“不搀和”的心态驻守后方。
但是海军总司令桂永清,却想在渡江战役中将他派往前线,当时桂永清对林遵说道:“总部决定,凡停在南京江面的舰艇,全部都交给你指挥,驶往上海。路遥知马力,国难见忠臣,这是党国和蒋总裁对你的信任和重视。”
林遵心里哪里能不知道,这桂永清就是想把这块烫手的芋头甩给自己。
任谁都能看得出,国民党与共产党虽然实力相差无几,但蒋介石却是毫无军事才能,前线已经不知吃了多少场败仗,如今蒋介石称自己的长江防线固若金汤,又怎么让人信服呢?
所以林遵马上就想推辞。
可桂永清就像是一块甩不掉的狗皮膏药,给林遵承诺只要好好干,就算打不好也没有关系,未来一定会举荐他当上海军副总司令。
林遵眼见推辞无用,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应下来,同时心里也有了另外的想法。
林遵回到舰队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,他召开了紧急会议,将桂永清的命令告诉了各级舰长,并让大家考虑,应不应该继续听从国民党的指挥。
许多人已经厌倦了战争生涯,纷纷表示反对桂永清的命令,第二舰队正式宣布起义。
林遵私下托人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我党,得到了我党的肯定以后,当天晚上就带着所有官兵离开了舰艇。
此次起义为我军打赢渡江战役添加了关键筹码,在林遵脱离的过程中,还受到了国民党派出的飞机阻拦,反被林遵打了个屁滚尿流,毛主席后来将第二舰队的起义称为“在南京江面上的壮举”。
张爱萍与林遵的几次“碰撞”
从起义经历中可以了解到,林遵的个性很是犀利,张爱萍随后就狠狠领教了一回。
为了请林遵出马,张爱萍赶到了南京与林遵见面,并且表明了自己的来意。
但林遵却丝毫不给情面,并且摆出了一副爱答不理的模样,敷衍与张爱萍客套了几句就没往下接话了。
张爱萍没有在意,而是继续耐心地向林遵请教如何建设海军。
只听林遵冷漠地回答说道:“一般士兵都要求初高中以上文化,军官则要求更高学历。按照解放军的目前水平,恐怕连军舰都开不动。”
林遵刚完成起义,虽然他不赞同国民党的做法,但对我党也并无好感,昨天的大家还是敌人,心理的转变自然需要有一个过程。
他仍然警惕着所有人的一举一动,毕竟自己的政治立场曾经是国民党的高级官员。
可以说,林遵是一块不好碰的钉子。
张爱萍在多年后如此回忆道:“很困难,林遵不愿和华东海军合作,还多次说,少管我二舰的事。”
眼见聊不下去,张爱萍也不好勉强,避免伤了和气。
但组建海军队伍的任务迫在眉睫,他必须得到专业人才的帮助。
为此,他灵光一动,又找到了刘伯承出马。
拥有二十三年革命经历的刘伯承,在敌我军中的威名,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,在我军中更是拥有“军中菩萨”这一美称,张爱萍认为找他来劝导林遵指定能行。
很快,张爱萍与刘伯承再次上门拜访林遵。
刘怕承认认真地与林遵说道:“人对任何新知识都有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,解放军战士的文化低是事实,但是可以通过学习提高嘛,有了你们这样优秀的老师,还怕他们学不会吗?”
令人出乎意料的是,林遵还是坚持着自己原来的那一套说法:“科学技术嘛,就是要扎扎实实一点一点地学习,没有速成的方法,要培养一支舰队,没有四五年是下不来的。”
其实林遵的这一套说法也是不无道理,因为海上设备对精密度要求极高,许多专业用词不是通俗解释就可以领会的。
在林遵的眼中,这就像是派一帮农民去搞科研,怎么可能成功呢?
刘伯承也在后来对张爱萍感慨道:“看来他是想当解放军的海军司令。”
张爱萍痛快地回答:“那让他当嘛!”
刘伯承当即怒道:“那还是人民海军吗!”
可以看出,刘伯承这样的好脾气也被林遵气得不行。
林遵小看了张爱萍,也小看了共产党,但他很快就领略了共产党无中生有、创造奇迹的意志力。
张爱萍明白林遵所言属实,但四五年的时间是他不能等待的。
于是张爱萍想到一个办法,虽然不能要求士兵们弄清舰艇设备的操作原理,但只要掌握正规的操作方法,同样可以驾驶舰艇。
这就像是开灯,士兵们不用去理解灯是为什么能亮的,他们只要能理解摁下开关灯就会亮的道理就行。
张爱萍将原国民军与我军比喻为两个瘸子,只有互相合作才能迈开大步。
他立下了不得歧视原国民军的规矩,消除了大家相处过程中的不愉快,为有条不紊做好队伍建设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两个月之后,以“老海军”带“新海军”的培训方法为主,张爱萍真的打造出了一支可以投入实战的海军队伍。
远在南京的林遵听说了这个消息感到非常震惊,高傲的他,也不得不放下了对张爱萍的成见,由心而发地认可了张爱萍的努力与成绩,正式成为海军副司令员,决心协助张爱萍一同投入海军建设。
一年后,这支四千人的小队伍扩展到了几万人的规模,张爱萍开心地在庆典上题诗庆祝:“碧波滔滔漫大江,战舰列阵、彩旗迎风扬。官兵受命意气昂,鸣笛一声喜若狂。 海上侵凌任列强,百年屈辱,有国无国防。人民海军庆首创,蛟龙神威固国疆。”
1951年2月15日,张爱萍调职为第7兵团司令员,离开了华东军区。
663个日夜的工作,为我国海上力量的成长奠定了一个基点,从此往后我国对外多了一份底气。
这脱离不开张爱萍将军以及诸多将士们的努力,他们的无私奉献与刻苦奋斗,成了后来无数人学习的好榜样。
发布于:天津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