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2年,16架美机轰炸日本30秒,途中消息泄露,日军为何不设防?
1941年12月7日早晨,伴随着一阵日军飞机的轰炸声,美军部署在夏威夷的珍珠港海军基地遭到了偷袭,整个太平洋舰队受到重创,彻底打破了美国人的平静生活。
“珍珠港事件”发生后的第二天,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征得国会的意见,正式发表“对日本开战”的宣言,加入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法西斯阵营之中。
随即,罗斯福开始动员全国的百姓,在应征1100万美国青年入伍的同时,还号召600万妇女代替入伍的男人走进工厂,以完成飞机、坦克和军舰的战备目标。
当罗斯福提出“要对日本实施以牙还牙,直接轰炸日本本土”时,大家一致认为,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。因为从美国派出飞机轰炸日本,几乎需要飞越半个地球的距离,当时的飞机很难完成。
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时候,美军刚刚服役的“大黄蜂号”航空母舰正在外面进行训练,得以逃过一劫。因此,罗斯福想要利用这一艘航空母舰来实施轰炸日本的任务,但上面的舰载机飞行距离实在是太短了。
展开剩余92%想要顺利完成任务,“大黄蜂号”航空母舰必须要尽可能地驶近日本海岸,而一旦进入了日军的作战半径范围内,就有可能遭到日军的反击,甚至还会面临覆灭的境地。
就在这个时候,美国海军总司令欧内斯特·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:“人们都认为,航空母舰只能搭载飞行距离较短的舰载机,我们为什么不能将远程轰炸机放在航母上呢!”
这个想法虽然是史无前例的,但罗斯福觉得可以尝试一下。
然而,远程陆基轰炸机是不是能够成功在航空母舰上起飞,还有待验证,这就需要一位驾驶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来试验。
经过一番挑选,杜立特从众多的试飞员中间脱颖而出,他的身材虽然矮小,坐在飞机驾驶舱里甚至都看不见他的脑袋,但他却在美军的航空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。
杜立特是美国空军的一个天才飞行员,他一直都想投身于战斗前线,但都遭到了拒绝。因为在当时美国陆军航空队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,那就是“特别优秀的飞行员不能上战场参加战斗,一旦飞行员牺牲了,造成的损失太大”。
直到1942年初,杜立特的这个梦想终于可以实现了,在罗斯福总统的亲自授意下,他要驾驶B-25远程轰炸机在“大黄蜂号”航空母舰上试飞。
航空母舰上面的滑行跑道的长度只有142米,仅仅只有B-25远程轰炸机正常起飞距离的五分之一。若是不能在这个距离成功起飞的话,飞机和飞行员都会落入大海,可见这个任务具有多大的挑战性。
经过多次的飞行试验,对于杜立特这个天才飞行员来说,让B-25远程轰炸机成功从航空母舰上起飞,已经没有任何问题。但有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摆在大家的面前,飞机只能在航空母舰上起飞,却没有办法降落在航空母舰上面。
于是,大家研究之后决定,首先用“大黄蜂号”航空母舰将B-25远程轰炸机送到距离日本本土不到400海里的范围内,等他们完成对日本的轰炸任务后,再飞到1500海里之外的中国机场降落加油。
对于这一次的报复行动,罗斯福势在必得,他还专门给这次行动起了一个代号为“成功计划”。为了防止日本人提前得到消息,从而做好应对准备,罗斯福特别要求“成功计划”的绝对保密。
在杜立特笔下的《轰炸攻击东京意见备忘录》中,特别强调了这次行动要对中国人保密,内容中写到:
“告知中国人的时候务必小心、及时,因为给予中国人的任何情报,都有可能会落入日军的手中,过早通知会使这一方案致命。”
1942年3月的一天,蒋介石身边的美国军事顾问团,突然向他宣读了一份绝密电报:“紧急扩建衢州机场,确保机场能够容纳至少50架重型轰炸机的降落,期限为60天的时间。”
然而,此时的蒋介石也不知道,美国人为什么要着急扩建衢州机场,但他只能遵照美国人的意思来办。
当时的中国对于建筑材料极度缺乏,没有水泥,更没有铺设飞机跑道专用的钢板。尽管如此,百姓们还是用石滚等工具,将飞机跑道压得结结实实,硬生生碾出了一条条飞机跑道。
两个月过后,衢州机场的面貌焕然一新,几乎可以满足各种型号飞机的起飞和降落,美国军事顾问团看完十分满意。直到这个时候,蒋介石依然还不知道,扩建衢州机场的目的是什么。
实际上,美军的具体计划是这样的:“在执行完轰炸东京的任务之后,飞机中队首先降落在位于浙江的衢州机场加油,然后起飞飞往重庆大后方,最后再返回美国。”
就在杜立特驾驶着B-25远程轰炸机在“大黄蜂号”航空母舰上试飞成功的同时,美军便秘密开始了招募飞行员。通过选拔出来的120名飞行员来到了佛罗里达州埃格林基地进行训练,断绝了一切与外界的联系。
泰德·罗森就是120名飞行员其中的一位,他在后来所写的《东京上空30秒》一书中,详细记述了杜立特对他们第一次训话的场景:
杜立特说的第一句话是:“如果你们中间有人觉得,这不是自己一辈子做过的最危险的事,那么连训练都别参加了。你现在就可以退出,如果谁坚持不下去,根本没必要浪费时间和金钱。如果你们现在有人要退出,没有任何问题。”
听完杜立特的这番话,现场一片寂静,飞行员们虽然不知道这次执行的具体任务是什么,但都明白其中的艰巨和危险,却没有一个人选择放弃。
由于B-25远程轰炸机在完成任务后,将要飞往遥远的中国降落,远远超出了本身应有的飞行距离。所以,飞行员们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对B-25远程轰炸机进行改造。
为了最大可能的提高B-25远程轰炸机的飞行距离,杜立特下令,将飞机上所有不必要的东西全部拆掉,只要确保每架飞机可以携带四枚炸弹即可。
但是,经过改造之后的B-25远程轰炸机虽然在飞行距离上得到了提升,足足比之前可以多出2400英里,但在安全上面下降了许多。在对改造后的B-25远程轰炸机进行试飞的时候,就有一架由于安全性能不过关,从而在飞行中坠毁。
距离“成功计划”实施的时间越来越近了,杜立特被任命为本次行动的队长,他从120名飞行员中挑选了80个人,分为16个机组。行临出发之前,这些飞行员们与各自驾驶的飞机进行了合影留念。因为他们都深知,这次将要执行的任务生死未卜,为家人留下最后一张照片,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1942年4月1日,这一天正是西方的愚人节,“大黄蜂号”航空母舰载着16架B-25远程轰炸机,正式从美国沿海海域出发,目的地是日本海域。除此之外,与“大黄蜂号”一起同行的还有另外一艘航空母舰,以及4艘巡洋舰、8艘驱逐舰和2艘燃油补给舰。
自从珍珠港基地遭到日军的偷袭后,这些军舰几乎是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全部力量了。
在航行的途中,杜立特要求每一位飞行员都必须要学会一句中文,那就是“中国衢州”。直到航母舰队驶进了太平洋,杜立特才告知飞行员们,这次行动的目标是“轰炸日本东京”。
美军的航母舰队正在朝着日本海域行驶的同时,日军阵营的一个人也没有闲着,他命令部队加紧布置防线,以防止美军袭击东京,这个人就是时任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。
山本五十六曾经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,在那段时间里,他花了大量时间去了解美国人的思维方式。所以,自从日军成功偷袭珍珠港基地后,他就意识到,美军一定会采取报复行动的,因为他太了解美国人了。
山本五十六也是一个久经沙场、老谋深算的家伙,他认为,就算美军真的会对日本实施报复,只需要把美军的航母舰队拦截在距离日本海岸300海里以外的海域,就能够保证日本本土的绝对安全。
于是,山本五十六提前做了防范措施,他下令将日本的海岸警戒圈向东推进到600海里,海上巡逻船和空中侦察机要确保一天24小时不停地巡逻。
4月17日,在“大黄蜂号”航空母舰上,负责执行轰炸任务的杜立特飞行中队作出了一个特别的举动。飞行员们拿出粉笔,在B-25远程轰炸机携带的每一枚炸弹上都写下了一段话,其中写到:“我不希望全世界生灵涂炭,除了日本。”
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,美军指挥官决定将“成功计划”的实施时间定为两天后的4月19日。
但是,就在第二天,发生了一个意外的情况。
美军的航母舰队从雷达上发现了一艘日军的巡逻船,为了防止计划泄露出去,美军果断向他们发射了大量的炮弹,目的是不让他们逃出去汇报。
半个小时之后,日本巡逻船上升起了象征投降的白色旗,船上的11名船员全部被俘虏。然而,他们还是将“发现美军航母舰队”的消息利用电报传递了出去。
此时,美军航母舰队距离原定的日本海域还剩下150海里,行动计划突然暴露,日军肯定会做出应对措施。若是继续向日本海域靠近,或许就会遭到日军的打击,甚至导致整个航母舰队全军覆没。
这个突发情况完全打乱了美军的计划,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,要么继续,要么撤退。
经过美军高层的一番商议,决定继续执行轰炸任务,但航母舰队不能再前往日本海域了,唯一的办法就是就地起飞B-25远程轰炸机。
可是,如果将飞机提前起飞,那就意味着,杜立特飞行中队将会在白天对日本东京实施轰炸。现在日军已经得知了消息,轰炸机能否成功飞到东京的上空,还是一个未知数。即便是能够飞到东京上空,完成了轰炸任务,飞机的航程也大大增加了,所带的载油量或许就不够飞到中国的衢州机场。
在这种情况下,飞行员驾驶的B-25远程轰炸机很可能会有去无回。大家在经过一阵艰难抉择之后,一致决定:“提前起飞”。
4月18日上午8点,杜立特亲自驾驶着B-25远程轰炸机第一个起飞,另外15架紧随其后,去完成这趟有来无回的艰巨任务。
与此同时,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接到了情报,他首先装作毫无防范,引诱美军的航母舰队进入日本海军的作战半径范围,然后再突然发动攻击。
然而,山本五十六怎么也没有想到,美军的航空母舰上竟然载有远程轰炸机。
经过了长达三个小时的飞行,杜立特率领的飞行中队终于飞到了日本领空。让他们感到意外的是,竟然没有遭到日军防空部队的导弹拦截。
杜立特之所以担心,是因为他们驾驶的B-25远程轰炸机经过改装之后,出了携带的四枚炸弹之外,基本上已经丧失了其他战斗力。一旦遭到日军的防空火力拦截,在性能上大打折扣的B-25远程轰炸机肯定躲避不开,必定会被击落。
看到这种情况,杜立特意识到,日军很显然是没有做好任何的准备。于是,他指挥轰炸机群轰炸了东京、神户、横滨和名古屋等地的油库和兵工厂。
根据日本民间资料中的记载,杜立特率领飞行中队实施轰炸的当天,日本裕仁天皇和妻子正在位于东京皇宫里面的一个花园里锄草。当他听到皇宫外面传来的爆炸声,便拉着妻子东躲西藏,一时间竟不知道该往哪里去。
在美国官方记述的资料中,日本裕仁天皇居住的皇宫原本是在轰炸的计划范围之内,而杜立特却没有对皇宫进行轰炸。
杜立特之所以没有轰炸日本天皇的皇宫,是因为他在1940年9月爆发的不列颠之战中,亲眼目睹了英国国王居住的白金汉宫遭遇轰炸,从而引发了英国人民的一致愤慨。所以,他认为轰炸日本天皇的皇宫将会引发日本人民对美国的仇恨,因此再三命令飞行员不能轰炸这里。
就在这一天,日本的电台广播里还在反复播放着这样一句话:“日本本土绝对不会受到袭击”。然而,仅仅用了30秒的时间,杜立特率领的16架B-25远程轰炸机就将所有的炸弹全部投向了日本本土之上。
随着“日本本土绝对不会受到袭击”的说法破灭,裕仁天皇立即下令:“封锁消息”。
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,人们才知道,美军轰炸日本的这次行动中,共造成了50人死亡、252人受伤,以及90余座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炸毁。
从结果上来看,杜立特飞行中队实施的轰炸任务,远远比不上日军轰炸珍珠港的损失。但正是由于这次轰炸,彻底打乱了日军的行动计划。为了着急复仇,山本五十六脑袋一热,发动了中途岛之战,却遭到了惨败,彻底丧失了在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。
正当杜立特率领的飞行中队完成轰炸任务后,即将飞往位于中国浙江的衢州机场时,中途却是险象环生,最终也没有一架B-25远程轰炸机能够在这里降落。
4月19日白天清晨,蒋介石接到了一个紧急消息:“美国的飞机将会在衢州机场降落。”
然而,杜立特飞行中队却在4月18日的深夜就飞到了衢州上空。
这天的深夜,衢州机场的工作人员也听到了空中传来的飞机引擎的声音,但他们以为这是日军的飞机,于是就关掉了所有的灯光,导致杜立特飞行中队完全丧失了方向,找不到衢州机场的具体位置。
经过13个小时的不停飞行,飞往中国的15架B-25远程轰炸机的燃油全部消耗殆尽。天有不测风云,这个时候又赶上了一场暴风雨来袭,致使飞行员的能见度很低很低。
特别要指出的是,16架执行任务的美军B-25远程轰炸机中,其中一架由于燃料消耗过大,在返回途中被迫降落在了当时由苏联控制下的海参崴。
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,杜立特通过对讲机下达命令:“若是天气不见好转,我们只好放弃飞机,跳伞求生。”
在《降落中国》一书中,记述了当时担任浙西行署主任贺扬灵后来的回忆:
“1942年4月18日深夜,我(贺扬灵)正在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下处理一件无关紧要的公务,忽然听到一阵低沉的飞机引擎声。
起初,我还以为是风刮到树林的呼啸声,然后这声音回荡不绝,时远时近。这时我确信,这是一种轰炸机上面发出来的吼声。
飞机声一直在附近盘旋,大约过了20分钟的时间,忽然听到一声巨响,落在不远的山外消失了。”
4月19日一大早,当地的老百姓在村里发现了几位外国人,便将他们送到了贺扬灵所在的浙西行署公馆。贺扬灵急忙找来了一个通晓英文的人,通过聊天得知,他们都是昨晚跳伞活下来的美国飞行员。
发布于:天津市